一天吃十余種藥,部分藥物成分重復……在閔行區吳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藥學門診主管藥師廉嶸在和老年患者聊天時,發現了他的用藥問題。經過一番梳理調整,由醫生簽字同意后,十余種藥物減掉了三種。為了讓患者問藥更方便、用藥更規范,“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陸續開出“藥學門診”。
“您來看什么病啊,平時吃什么藥?”藥學門診剛開設時,前來咨詢的人不多,廉嶸就去候診區找老年人聊天。看到一位80多歲的老人拿著一袋子藥盒來配藥,他便和老人聊了起來。
(相關資料圖)
老人告訴他,自己患有多種疾病,之前在上海五院和吳涇醫院都看過,這次來社區醫院配5種藥,家里還有近10種藥物。但對于具體服用哪些藥物,老人也說不清楚,甚至怎么吃也有些糊里糊涂,于是廉嶸讓他第二天把其他藥物一起帶過來,看看是否可以進行“優化”。
次日,老人拎著一大袋藥過來“問藥”,共有10余種。廉嶸仔細了解后,發現有好幾種藥物存在藥物成分重復的情況,可以“減藥”。他在“藥物重整記錄表”上一一進行梳理,注明“藥物重整建議及理由”后,交給門診醫生審核。
“我沒有處方權,重整后需要門診醫生簽字同意。” 廉嶸說,最后這位老人吃的藥成功減掉了三種。
用藥種類多、時間長,是很多老年患者的共同特點。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經常可以看到老年患者拎著一大袋藥物,而且每個月都會定期來配藥。
為了幫助患者解決“問藥”難題,吳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20年底開設了“藥學門診”,期間停了一段時間,今年3月正式重啟。
來社區醫院就診的患者慢性病、常見病比較多,有的病人有幾種疾病,會在不同醫院不同科室就診,同時服用好幾種藥物,這些藥之間是不是可以同時服用,更需要藥師的指導。”
吳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藥劑科科長吳曉衛表示,以往患者只能在發藥窗口簡單問問,門診醫生也特別忙,藥學門診的開設可以為患者提供更規范的藥學服務。
現在每周五下午,該中心全科診室對面的一間診室,就會切換為“藥學門診”模式。這里的藥師和病人常常一聊就是半小時,藥師在聊天中抽絲剝繭,尋找患者的用藥誤區。
68歲的陳阿姨患有胃竇炎,平時一直服用藥物。幾天前,她帶著剛配的藥來到了藥學門診。她說,她一般是飯后服藥。廉嶸趕緊告訴她,這個藥應該飯前吃,而且一般服用三個月后要停藥一段時間,不能常年吃。
聊完胃藥,廉嶸詢問她是否還在吃其他藥。陳阿姨又從包里拿出了剛配的眼藥水,說家里的那支眼藥水滴了后眼睛不舒服,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眼藥水應盡量放置于通風避光的地方保存,室溫30攝氏度以下保存,眼藥水一旦開啟后需要在四周內用完,如果沒有用完也不能繼續使用。” 廉嶸說。
還有部分患者不熟悉藥物裝置的規范使用方法,可能會造成服藥效果不好或者副作用增加的情況。在藥學門診的桌子上,放著一些打印出來的二維碼,掃一掃可以觀看不同藥物裝置的指導視頻。
78歲的吳老伯患有慢阻肺,使用帶有吸入裝置的藥物治療已有一年余。吸入裝置使用是否規范?家庭醫生提前為他預約了藥學門診。根據預約時間,吳老伯帶著藥物吸入裝置來到了藥學門診。
藥師先讓他觀看了一遍指導視頻,再現場操作一遍。此前配藥時,他在也曾在上級醫院學過如何使用,而且每天都會重復這個操作,所以剛開始時他覺得自己的用法“沒問題”。
打開蓋子、裝藥、按一下,吸入……總共七八個步驟,廉嶸發現吳老伯的操作過程中有一半是有問題的。
他沒有先呼氣,吸入時要先呼氣,然后平穩地吸氣,不然的話可能存在藥物沒有吸干凈。吸完后要屏氣10秒左右,讓口腔里面的粉霧充分進入到氣管里,他也沒有屏氣。吸完后要漱口,這些藥對咽部等有刺激性,喝水、餐食等將其帶到胃腸道,還容易引起一些不良反應……”
在患者操作的過程中,廉嶸進行了手把手指導。再次學習使用方法后,吳老伯說,“原來還要漱口,記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