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孫奇茹
5月11日,中關村軟件園舉辦數字經濟產業人才發展論壇暨校企產業人才對接大會,并發布《數字經濟產業人才需求暨全景賦能計劃》(以下簡稱“計劃”)。今年5月,園區將通過校企共研共建,選取10所高校和10家企業共建數字經濟產業校企協同育人基地。11月,數字經濟產業人才需求暨全景賦能計劃還將發布數字經濟人才評價體系,為數字經濟人才培養和人才轉型提供指導。
中關村軟件園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對園區數字經濟人才需求及用工模式的調研數據及分析報告顯示,在數字經濟人才引進方面存在困難的企業占比達62.5%。引進渠道有限、市場人才缺乏、專業水平無法滿足崗位需要、缺乏復合型人才是導致這些企業面臨人才引進困難的原因。其中,數據科學家、算法工程師、數據挖掘、數字經濟推廣、NLP算法博士、CV算法博士、量子計算工程師等是招聘困難的數字經濟崗位。
教育部學生服務與素質中心副主任方偉說,數字經濟旺盛的人才需求下,產業人才匱乏已經成為全社會不得不面對的重大瓶頸問題。2021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數字經濟就業影響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人才,也就是ICT專業技術人才的缺口接近1100萬。據此估算,當前數字化的綜合人才總體缺口約在1500萬到2000萬左右,且缺口仍在持續放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高性能計算研究所原所長、教授鄭緯民說,北京擁有大量科學院所、國企、民企,聚集了眾多優秀人才,數字經濟無疑會走在前面,這些都是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
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生物信息學領域專家,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潘毅也認為,北京在數字經濟發展方面極具優勢,科研資源豐富、高校院所林立,并且很多大型科技公司總部都位于北京。他建議,數字經濟包羅萬象,發展數字經濟僅僅培養計算機人才是不夠的,需要培養計算機、生物、物理、經濟學等跨專業的復合型人才,才能滿足產業發展中的人才需求。
為此,中關村軟件園將組建數字經濟產業聯合實驗中心、人才交互與發展中心,整合資源,促進院士、企業、高校互學互鑒,共建共享,從數字經濟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設計、能力評價、轉型指導等角度,推動數字經濟人才培養新模式持續落地。
作為數字經濟產業人才需求暨全景賦能計劃的一部分,園區還將鏈接2300位全球院士資源,建設全球院士實踐賦能基地,通過技術指導、創業指導、共享技術成果、定制化開發等方式,由院士等創新團隊為企業的技術瓶頸及技術攻關需求進行人才與技術賦能。